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王小谟 > 详细信息页

中国青年网:院士与青年面对面 共话科研助力中国梦

  --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报告会

  

  4月2日下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回到母校北京理工大学,与参会的2000余位青年学生、科技代表面对面,畅聊学生生涯,回顾心路历程。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 张炎良 通讯员 李晗)4月2日下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回到母校北京理工大学,与参会的2000余位青年学生、500余位科技青年代表面对面,畅聊学生生涯,回顾心路历程。这是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后,王小谟院士首次走入首都高校参加讲座活动。

  这场“对话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报告会”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联合举办。会上,王小谟院士与四位嘉宾一起和青年学生共话科研。
  75岁的王小谟院士,精神矍铄,思路敏捷,最后在主持人的邀请下他还拉起了胡琴,与一位大三学生共同演绎了一出京剧,将现场活动推向高潮。在这种亲切温馨的氛围下,学生们亲身感受着以王院士为杰出代表的国防科研工作者们身上闪耀着的“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

  

  王小谟院士今年已经75岁,华发已生却精神矍铄,说起话来就会露出淡淡的微笑,说到高兴的地方也会兴奋地比划起来。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主动策划研制预警机:“我们一定要争口气!”

  王小谟院士在台上显得神采奕奕,面对荣誉,他很谦虚:“国家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想,这是对我们全体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肯定,是对我们中国电科人和全体军工电子人的肯定,我只是代表大家领了这个奖。”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曾投入人力物力研发过预警机,但当时由于技术困难,研发出的半成品最终未能圆梦,成为了博物馆中的“纪念飞机”。上世纪80年代,王小谟主动策划并与十几位老专家深入研究,顶着各方质疑,最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把预警机上天从梦想变为现实。 
  为了研制出中国自主的预警机,中国电科的科研工作者不仅付出了青春与智慧,更有人献上了鲜血与生命。在报告会现场播放的纪录片,让不少青年学子为之动容,记者身边一位大学生发出感慨:“太不容易了,真难以想象!”

  记录片中,一位分系统负责人栗金红,在工程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被查出癌症。她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在化疗进行到第六次的时候,她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头发全部掉光,但心里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工作,一次又一次请求回到工作岗位。在一次出差的途中,短短的200米路程,她走走停停喘息着歇了5次,最后凭着坚强的意志圆满完成任务。2005年6月12日,栗金红永远离开了她眷念的预警机事业。而这样的故事,在基层科研人员中还有很多很多。

  王小谟院士也同样在预警机研制的关键时期遇到重大的波折。当时他在外省出差途中遭遇车祸,腿骨严重骨折,雪上加霜的是,他又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病床上 的王院士依然没有放弃工作,他当时坚持一边输液一边和设计师探讨交流研制问题,病情稍有好转,他又出现在试验现场。说起这些,王小谟院士已是云淡风轻,他 说心态很重要:“别闲着,能干多少是多少”。

  培养青年人才:“放手让他干,就会成长。”

  报告会上,王小谟院士还与四位嘉宾就“如何选拔培养人才、如何建设好团队”的问题进行探讨。嘉宾中有王院士的大学同班同学甘仞初院士、中国电科集团电科院人力资源处冯拓宇处长、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薛正辉教授以及北京理工学生代表刘娜。

  王小谟院士反复提到预警机的研发离不开团队的力量。25岁时就开始负责国家的雷达项目,这段经历让王小谟院士在后来的团队管理中勇于大胆启用新人,培养出了新一代科研骨干力量。吴曼青院士便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当年只有36岁的吴曼青被王小谟院士委以重任,出任国家一类骨干雷达研究所所长。在访谈环节中,王院士在被问及如何培养年轻人时,简洁明了地说道:“放手让他干,就会成长。”

  访谈中王小谟院士兴味盎然聊起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和工作生活的苦乐。研制预警机时,科研人员往往在飞机上一呆便是四五个小时,王小谟院士亲身体会到其中的不便。他排除众异,为运输机改造的飞机安装了厕所。王院士说“人是第一生产力”,在保障员工生活质量同时,更是为国产预警机的顺利研制创造了条件。

  

  王小谟院士在现场与学生共同演绎京剧名段《苏三起解》。

  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 摄

  寄语青年科研人:要为中国造“中国芯”

  “王院士除了科研能力突出,个人也是多才多艺,参加过摩托车特技队、当年还是我们学校京剧团的台柱子,主唱青衣……一手胡琴拉的那个叫好!”会后一位北理工的学生兴奋地在论坛上发了帖子,语气中满是惊叹。

  时隔多年重回母校,回忆起在北京理工大学读书时美好的大学生活,王小谟院士的眼神焕发出青春的光芒。他说自己当时,“从不死读书”,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报告会现场大屏幕上,一张张黑白图片重现了往日时光,有京剧社唱戏的剧照,还有在摩托社时英姿飒爽的骑手照。

  主持人王民老师特地挑出一张剧照请王小谟院长辨认,这张照片记录的是当年京剧团《苏三起解》的演出片段,而那时的青年王小谟坐在台下拉着胡琴。谈起这段岁月,他记忆依然清晰,能说出照片中每个人的名字,并在全场2500多人的注目下再次拉起胡琴,与北理大三在读的徐梦然同学搭档,现场演绎剧照中的往事,台下的鼓掌欢呼声不绝于耳。

  徐梦然同学走下舞台后,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了她。她是一名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很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国家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京剧会作为我一生的爱好继续下去。”

  在互动环节接近尾声时,王小谟院士对青年科研人说出了自己的希冀。王院士是北京理工大学信号处理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对国家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了解。他说:“中国电科是中国电子信息的国家队,为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电子信息行业还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芯’的问题。我相信未来能把电子信息产业做强,消灭‘空芯’,做出‘中国芯’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我们科研人员的力量!”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  邮编:100846  备案序号:京ICP备200315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