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专栏 > 中国电科党史学习教育专题 > 学党史·好榜样

贺瑞龙:山沟沟里走出的雷达总师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3日 编辑:新闻中心

  他是我国第一部全相参、捷变频、多波束三坐标雷达——384雷达的产品总设计师;他主持、参与和指导了多项国防急需的军事装备的研制;他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他就是贺瑞龙。1949年,10岁的贺瑞龙跟随母亲和姐姐去上海同父亲一起生活,便在上海读小学。贺瑞龙回忆说,那时学校对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少先队员的教育,就是应该要做共青团员,共青团员最后要变成共产党员,这条路已经铺好了。

  

  “那个时候就知道只有自己不够优秀,不足以让组织吸纳入党,根本不存在自己不想入党的想法!”就这样,贺瑞龙于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贺瑞龙积极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满怀理想和激情,从南京出发,坐上了6天6夜的车来到当时位于贵州都匀的38所,开始了扎根山沟,艰苦创业的光辉岁月。

  刚到大山的时候,基地建设还没有完成,只有几座房子孤独地伫立在那里。贺瑞龙和其他单身汉一样,都住在一间大办公室里。后来,大家起早贪黑,自己动手,挖土、和泥、脱土坯,住进了“干打垒”房子,对于那时的他们已经很是心满意足了。

  生活上的苦难并不可怕,大家更多考虑、更多关心的是科研生产。刚到贵州,大家都一穷二白,白手起家,只知道有了项目,才能有饭吃啊!于是,大家就开始自己想项目,设计方案。贺瑞龙当时就负责研究、设计384雷达。

  384雷达作为一部中大规模雷达,贺瑞龙及团队当时就提出自适应等一系列全新的技术,挑战非常大。由于该部雷达使用了较多新技术,且处于山区环境,因而产品的研制周期比较长,十年才磨一剑。通过大家一起团队合作,克服困难,进而突破一个个关键技术,共完成了12个课题的研究。该雷达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把我国带入了三坐标雷达技术世界先进行列之中,也实现了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的跨越。

  在那段青春岁月中,最令贺瑞龙难忘就是384雷达的出口,那时候雷达已经研制成功。当年,某国要求38所先把产品拉去试用,看性能后再决定是否签订合同。这不仅对贺瑞龙,也对雷达提出了考验,因为384雷达的设计指标是连续开机运转72小时,而该国军方要求把雷达架设后就一直开着,一个星期才停机半天,远远超过了设计指标的72个小时。一个月后,经过多重考验的雷达以无懈可击的质量让外方代表无话可说,并且直接把雷达部署到了战场第一线。

  384等雷达的出口,为38所赚取了一大笔外汇,这也为搬迁合肥奠定了经济基础。

  采访最后,贺瑞龙说“384雷达从方案认证到设计定型整整11年,所以我这个人这辈子很简单,尽管在山里面吃过苦,但多少也搞出了一点成绩,对得起这个国家对我的培养。

打印 关闭